[星島日報] 中學校長團埃國體會深 港生應沿「路」放眼展抱負
2019-04-28

(星島日報報道)來自八所中學,共十四名校長及教職員,早前往「一帶一路」沿線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考察。有參與考察團的校長表示,為期六日的行程,除了看到當地基建逐漸完善、進步外,與在埃國工作的中國年輕人交流後,對他們放眼世界尋求發展,並積極行動一事印象深刻,反思香港年輕人只抱持香港情懷,不願走出舒適區,錯失發展未來的機遇;日後亦會在學校舉辦不同活動,擴闊學生眼界。
來自八所中學的校長、通識教育科及生涯規劃老師,共十四名教職員,於年初前往非洲國家埃塞俄比亞考察,與當地的華商、辦學團體及商會進行交流,並出席不同研討會。據了解,現時約有十萬名中國人在當地工作,協助發展基建,培養當地人才。
「在內地或香港的研討會中,三十出頭的年輕人非常罕見,這亦代表中國和香港的社會新鮮人起碼要花廿年時間,才能擔當公司高層,但在埃國,年輕高層卻隨處可見。」考察團團員,仁濟醫院第二中學校長余大偉指,六日行程中出席多個研討會、商會會議,以便了解中資企業在埃國營運情況和工作,而代表公司出席會議的,大多是十分年輕、高學歷、經驗與技術兼備的專業人員,並且已成為公司高層。
余大偉稱,不少內地大學畢業生,明白在內地工作未必能大展拳腳,「大學剛畢業,便選擇順應國策,毅然放下國內的一切,前往埃國工作。」他稱,中國青年離鄉別井,在完全陌生的國家和文化環境中生活,加上工作面臨各種挑戰,艱難可想而知,但他們仍堅持下來,最終得到回報,「曾問其中一位負責接待的女孩,出國前有沒有顧慮,她只開玩笑說只擔心找不到結婚對象,眉宇間都是對工作的自豪和滿足,這份情懷和視野,令我印象深刻。」
「相較香港年輕人,內地學生有更強烈的『國家觀念』和『國際視野』,也更樂意和勇於遠走他方去工作和發展,把握機會融入國家大局。」余大偉解釋,外國與內地的學生一上大學就要跨州過省,畢業後亦會到別處謀生,早已習慣遠離自己成長和出生地,作好背井離鄉的心理準備,「但香港學生無論升學或工作都局限於本地,甚少想過要離開香港。」
「我們拜訪的機構中,不乏港資企業,如新翼鞋業有限公司在當地開設的廠房,但在當地管理的仍是內地人。」另一位考察團團員,培僑中學校長伍煥傑亦留意到內地青年較香港青年,有放眼世界的視野,他分享指某天在中餐館吃飯時,偶遇到埃國進行醫學交流的上海交通大學學生,旅程中卻不曾見過香港人,認為香港青少年雖擁有濃厚的香港情懷,卻不願走出舒適區,「所以他們不願前往灣區,也看不到『帶路』機遇。」
為了擴闊學生眼界,更深入認識香港以外的地區,伍煥傑積極與大灣區內的中學結成姊妹校,並舉辦聯校活動,如互相到對方的學校交流、比賽等,讓學生們成為朋友,在相處中互相學習,了解彼此的生活文化;舉辦交流團,帶領學生到內地創科企業和著名學府,如中山大學、暨南大學等參觀,讓他們知道升學和工作都不須局限於香港。
結束埃國行程後,伍煥傑多次在早會、校友會,家長會等公開場合上,分享考察見聞和感受,並計畫在試後活動中舉辦講座,展示當時拍攝的照片,希望鼓勵學生走出香港,前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成效如何,就取決於學生的意願。」
被問到較推薦學生到大灣區還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時,余大偉與伍煥傑均認為兩個國策一脈相承,建議學生先往大灣區建立事業,放眼「帶路」國家,把產品和服務外銷,擴大營業版圖。伍煥傑續指,「帶路」沿線國家,大多以英語為其中一種共通語,「香港人在英語上始終有優勢,可以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