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中國教師報]踐行教育家精神,著力人才培養

2024-10-16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品質,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高素質人才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而教育家精神不僅是教育者的內在修養,而且是推動教育改革和創新的重要動力。

    作為中國科技創新最具活力和潛力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正通過“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積極服務國家重大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的教育工作者如何在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的行動中,開展好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為強國建設奠定人才基礎?本期特邀粵港澳大灣區的名校長代表探討相關話題。


    ■ 嘉賓 ————————————————

    梁  明 | 廣東省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黨委書記、高級中學黨總支書記兼校長

    葉  紅 | 廣東省珠海一中平沙校區、珠海市外國語學校校長

    張  潔 | 廣東省珠海市香洲區楊匏安紀念學校校長

    黃晶榕 | 香港創知中學校長

    劉世蒼 | 香港仁濟醫院靚次伯紀念中學校長

    張  捷 | 澳門中華總商會附設青洲中學校長

    —————————————————————

    學校發力,創新素養培育多方位

    中國教師報:拔尖創新人才是國家國力提升的核心力量,是解決世界科技競爭領域被“卡脖子”難題的關鍵因素。基礎教育要為拔尖創新人才的成長培育優質土壤,當前,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小學校如何在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方面發力?

    張潔:作為基礎教育工作者,承擔著拔尖創新人才早期培養的責任和使命。拔尖創新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各學段的教育者持續、長久地為人才培養提供足夠的陽光、空氣和水,包括每一位教師“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擔當;學校“創造無處不在,創新時時發生”的人文和環境文化;建構和開發培養創新創造能力的豐富課程;學科中“讓每個學生有獨立思考和善於另闢蹊徑的獨特思維能力”的培養;以及設計、組織開展的能夠激發創造力、想像力的活動等。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具有強大的作用,各學段都很重要,重在持之以恆,重在有效銜接,重在一以貫之。

    黃晶榕:香港特別行政區是祖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改革開放進程中曾發揮過舉足輕重的作用。當前也致力於為國家在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方面作貢獻。首先,香港中小學具備多元文化課程:學校通過增設多元文化課程,幫助學生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拓展他們的視野,同時訓練他們的共通能力;其次,香港具備豐富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驗:利用香港與世界各地的聯繫,開展國際交流專案,鼓勵學生參與國際比賽和活動,培養他們的全球視野;再次,香港具備雙語教育環境:香港的中小學通常採用中英文雙語教學,學校可以通過加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説明他們更好地獲取國際前沿科技和知識,提升他們的國際競爭力。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好。香港應利用自身優勢發展壯大,並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中小學的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國家在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方面作貢獻。

    劉世蒼:在培育拔尖創新人才方面,靚次伯紀念中學資優教育組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英語沉浸活動及升學課程,旨在提升學生英語水準及指引學生升學方向。此外,學校特別培訓尖子學生參與國際公開比賽,僅今年上半年就參與了29項比賽並獲得83個STEAM比賽相關的獎項,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及學習自主性。此外學校積極舉辦各項全港性大型活動,借此培訓不同能力及興趣的學生。借多元學習及比賽交流,發掘學生潛能,建立成就感,並達致“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願景。

    張捷:結合澳門教育的實際情況以及青洲中學的教學實踐,我們建立了自己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式和方法。首先,學校重視普及教育,確保所有學生都能接觸到創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我們不斷調整全校課程目標和內容,特別是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觀察、思考、探究和解難四個方面並重;課程中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並配套調整學生評價標準和模式,以促進全體學生創造力的提升。其次,學校實行分層培養,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提供適合其發展的教育資源。學校通過科創學會對科創有興趣、有潛能的學生及特長學生實施拔尖計畫,為他們提供更高水準的培養方案。

    課程給力,適性揚才營造好生態

    中國教師報:中小學校如何構建創新機制,打造創新平臺,培育使傑出人才“冒”出來的適宜土壤?

    葉紅:陶行知先生說的“人人、時時、處處”才是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最樸素的教育初心,真正做到把創新教育貫穿教育活動全過程,而不是僅有清北目標、奧賽金牌等拔尖人才的標準。珠海一中平沙校區默默踐行“沉潛蓄勢,涵容養量”的校訓,積澱學校文化上的韌性,涵養學生知識融合中的親和,引訓學習深度思維上的張力。而拔尖創新人才的生態營造,自然是學校課程安排、活動設置、平臺打造、師資培養的焦點。我們選擇了一條以勞動教育為主線,貫穿跨學科融合的專案式學習實踐探索之路,以“學科融合勞動教育”為核心特色,構建了理論與實踐並重、知識與應用相融的教育創新模式。

    學校充分挖掘歷史地理資源優勢,在占地30餘畝的“耕讀園”內種植大片甘蔗林,建設“微型氣象站”“田邊實驗室”和“甜蜜工作坊”,打造勞動教育的“跨學科綜合學習場域”和“產學研綜合實踐基地”,圍繞種植攻堅、文化賦能、加工賦值、廣告行銷、產業升級等主題,開發了系列課程資源,為學生提供“學中做、做中思、思中用、用中創”的真實實踐平臺,實現從“知識學習”到“素養養成”的跨越,強化知識運用意識,促進學科貫通思維,提升實踐創新能力,增強團隊協作意識,孕育新時代的工匠品質。

    劉世蒼:學校應秉持“適性揚才”的理念,讓學生認識自己的興趣及能力,是“適性”;讓學生發揮自己的強項,就是“揚才”。學生能出人頭地不是憑學校,而是他們的天賦,是“適性”;學校能發掘學生的天賦,從而發揮出來取得成就,就是“揚才”。我相信每個學生皆有獨特之處及潛質,教育者必須“適性揚才”,不是選拔尖子參與考試及比賽,而是培育參與者成為尖子。

    學校應營造鼓勵探究和創新的學與教氛圍,為學生創造創新教育的平臺。我們學校在校本課程、比賽交流、師資培訓以及環境設備上均有完善的規劃,為社會培育未來科創人才。

    張捷:我認為,要在校內構建多元化的學習內容及方式,包括課程與活動都要多元化,讓學生提高跨學科的素養。同時要提升校園的包容氣氛,鼓勵學生創意性表達。只有學校能包容學生失敗的風險,才有創新的土壤。此外,學校要大力投放資源用於為學生提供豐富多元的活動,而且要在校內、校外爭取更多的平臺讓學生展示他們的學習成果。

    目前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及青年發展局有科創課程的框架,也有相關課程的基本學力要求,不過內容相對比較空泛,需要不同的學校自行深化。青洲中學長期以來都有機制用於選拔好的苗子。首先從小學五年級開始就有專門面向全體學生的綜合應用技能課程,通過課堂就能選拔有潛能的學生進入科創學會,參與不同層次的學習與訓練。另外在低年段提供不同的興趣班讓學生參與,及早培養有興趣、有能力的學生。此外,學校每年都會舉辦三至四次大型科技體驗比賽,從而培養更多的學生喜歡科技,喜歡創新。

    張潔: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首要的是在尊重學生思維的基礎上培養其思維能力。我一直認為,尊重孩子思維比培養思維更重要,我們要呵護並積極回應學生的積極性思維、創造性思維,但更要尊重他們的求異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所以,我們在各個學科的課堂上提倡“我不一樣”“我不同意”……鼓勵學生與他人意見不同,尋找問題的不同解決路徑,放棄“一刀切”的表面繁榮,讓課堂爭論起來,讓思維開闊起來,讓質疑聲、辯論聲時常響起。

    學校還開設了豐富多樣的科技素養課程。科學達人課中,學生通過嚴謹的實驗探索物理、化學領域的奧秘;3D程式設計課中,學生掌握了程式設計技能,借助無人機和樂高機器人進行炫目的展示……學校每學期舉辦科技節,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省市區級機器人競賽、科技創新大賽,以賽代練,讓學生在團隊協作中挑戰自我,勇攀科技高峰。

    黃晶榕:粵港澳大灣區或學校在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冒”出來方面還可做一些機制或課程上的準備或嘗試。首先,三地的中小學與高校可以定期舉行交流會議,分享教育理念、課程設置和培養目標,確保各級教育之間的資訊流通和資源分享。其次,三地的中小學與高校也可以聯合教研,中小學教師與高校教授共同參與教研活動,開發符合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需求的課程,探索有效的教學方法。最後,鼓勵三地的高校開辦名副其實的附屬中小學校,允許他們有自主招生的許可權,以選取合適的“苗子”加以持續性和系統性的培養。

    教師得力,創造思維引領新發展

    中國教師報: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必然需要有創新精神的優秀教師,區域和學校如何通過培養一流師資更好實現培養一流學生?

    黃晶榕:有一流的師資就有一流的學生。首先,粵港澳三地學校應展開雙校或多校的合作項目,容許某些中學跨校與本地或內地大學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讓他們的教師參與大學的科研專案,甚至在暑假或其他假期有機會前往不同大學學習深造,從而提升自己的拔尖創新水準。其次,粵港澳三地的教育行政管理要突破當前的政策限制,創造條件讓三地教師互相借調到不同學校或科研機構工作,從而讓三地教師有機會從實踐中提升自己在拔尖創新人才教育方面的水準。

    梁明: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集團)是深圳市一所優質的小、初、高貫通的教育集團,學校建設了教師專業發展南外系統,優化南外高中“五位元一體”教師培養模式,引領、推崇“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中工作”的日常工作模式,宣導南外教育人做創新型、研究型、學術型、教育家型教師。同時改變育人方式,聚焦課堂主陣地,以“五維創新課堂研究”為抓手,助推高中教育步入“課堂高效—課後減負—課堂更高效”的良性迴圈。

    張潔:學校堅持培養教師有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敏銳的觀察力;有一顆樂於“激發”的心靈——多元的理解力;有一種支撐“培養”的能力——充分的引領力;有一種寵溺“新奇”的涵養——足夠的包容力。我們要求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看作未來的拔尖創新人才種子,在實踐中引導他們探索、思考、發現、創造。對學生新奇的想法,“奇特”的思維有充分的包容力,支持學生的奇思妙想和創造。學校給學生提供利於創新創造的課程,教學中鼓勵學生“靈感迸發”,鼓勵多樣思維,讓學校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溫床。

    張捷:我們學校非常重視教師隊伍建設,首先在聘用教師方面嚴格把關,挑選有能力有擔當的教師加入團隊。其次評價教師主要看其在校內的影響力,包括是否培養和引導學生學習成功,或者幫助團隊建設;是否開創新的課堂模式,或者開創新的活動等;是否對校內課程或工作機制產生貢獻。學校鼓勵教師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創新,希望教師在創新過程中能創造更多的教育價值。此外,學校也很重視利用骨幹教師帶動其他教師共同進步,每學年每學科都有具體可視可量化的目標,以保證學科工作有進展。

    社會合力,協同共育構建全鏈條

    中國教師報: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要打破學段壁壘、校際邊界,形成大中小學貫通式銜接培養體系。在新高考背景下,中小學如何與高校合作探索人才培養的貫通模式?

    梁明:我們明確“一體兩翼”的人才培養定義,努力構建完整的科學與人文教育體系,佈局設置普通高考、國際教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三駕馬車”,挖掘、調動、整合學校教師內生力量,廣泛而深入地與海內外基礎教育名校合作,與深圳零一學院、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等優質高校建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共建專案,多元育人、齊頭並進,推動高中教育在現代教育體系中高水準發展。

    張捷:澳門大部分學校是15年一貫制的學校,中小學以及幼稚園的銜接比較順暢自然。由於澳門沒有高考,學生應試壓力也比內地要輕。我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學科基礎,在推動學生科創拔尖培訓的同時,重視學生掌握基礎學科知識和理論,希望學生能用科創產出具體的科技與文創產品,透過他們的產出提升成功感,創造更多的價值。

    近年來學校也注重與大學的合作交流,如澳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合作,定期組織學生到大學實驗室參觀,也會借用實驗室開展科創實踐活動,這有利於加強學校與本地大學的科創學科合作與銜接。

    中國教師報:政府、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等,都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生態中的重要主體。如何建設好政校企社協同共育的高水準培養體系,學校有什麼好的做法?

    劉世蒼:聯結政校企社是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關鍵,學校須積極發掘與政府、學界、企業及社會機構的合作機會,為師生提供與時俱進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與現今社會發展接軌。靚次伯紀念中學在新學年已與政商界及教育界攜手舉辦多項活動,包括獲香港創新科技及工業局支持協辦“香港創科展覽”、獲香港中聯辦教育科技部及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指導舉辦“2024深港澳青少年人工智慧大賽暨AI科技嘉年華”,為學生提供難得的學習體驗。學校亦與國際、內地、香港本地政校聯繫,為師生提供10多個中外交流機會,同儕學習,教學相長,促進各國文化交流、擴展學生國際視野,共同提升學與教水準及教師專業發展。

    梁明:我們成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學院”,將各學段資源有機整合,在豐富“外語+”、貫通外語特色高中國際融合課程育人通道、培養外語優勢明顯的國際化人才基礎上,從校情出發,走人文厚重、理工見長的學校發展與學生培養之路,把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五個要素,即“教師、學員、課程、學段、實驗室”,挖掘教師資源成立五大學科教練團隊、科學設置指標遴選實力學生成員、開發強基與競賽課程、在南外集團內部貫通學段培養前置課程實施、和科研院所及高校合作共建“車庫實驗室”,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發現人才、早育英才、造就優才。

    技術助力,智慧時代推進高效能

    中國教師報:當前,數位化技術正全面賦能包括教育在內的社會各領域轉型。如何充分利用教育數位化的新賽道、新優勢,推動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張捷:我們學校非常重視數位化校園的建設,不斷推動師生共同使用AI技術提升教與學的效能。目前學校已針對教師日常教學工作培訓教師運用AI技術優化工作。另外,學校也在研究校內推廣學生可用的AI工具,提高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成效。我們還探討在未來的AI時代優質人才所需要的素養,在滿足目前教育評價的前提下增加相應的評價,及早培養未來AI時代的重要素養和技能。

    葉紅: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我們必須思考智慧時代的連結、開放、共用、靈活、個性化的教育,強化終身教育意識,支撐個性學習和終身學習,支持教育均衡,實現公平而有品質的終身教育。

    作為特區蓬勃發展的學校,我們積極回應教育數智化發展的新要求,大膽嘗試成都七中全日制“前端+遠端”直播教學新模式,並在此基礎上以智慧技術為依託,以資料為核心驅動力,推動探索智慧化教育評價改革,由“經驗性評價”向“數位化評價”轉變、由“單一性評價”向“綜合性評價”轉變、由“結果性評價”向“過程性評價”轉變、由“診斷性評價”向“回饋性評價”轉變,以創新型學校的姿態探索具有新質生命力、自我生長力和自覺發展力的未來教育新樣態,讓學習從被動接受到自主選擇、從逐漸適應到自覺激勵、從個體生成到協作創新,進入更宏大的場域,攜優秀者同行,提升學習力和競爭力,打造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其實,對優秀學生的貫通培養,教師的責任越大,越需要我們跟上時代的節奏,不斷為自己賦能。我們要在真實的物理空間與虛擬的網路空間並行的當下,強化人類自然屬性中真實的交流、溝通和合作,增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體驗,這就是教育最大的意義。

    觀點摘錄——————————————————

    梁明:因材施教、不拘一格,發現人才、早育英才、造就優才。

    葉紅:為學生提供“學中做、做中思、思中用、用中創”的真實實踐平臺,實現從“知識學習”到“素養養成”的跨越。

    張潔:學校給學生提供利於創新創造的課程,教學中鼓勵學生“靈感迸發”,鼓勵多樣思維,讓學校成為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創造能力的溫床。

    張捷:只有學校能包容學生失敗的風險,才有創新的土壤。

    劉世蒼:我相信每個孩子皆有獨特之處及潛質,教育者必須“適性揚才”,不是選拔尖子參與考試及比賽,而是培育參與者成為尖子。

    黃晶榕:香港應利用自身優勢發揚壯大,並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小學交流與合作,共同為國家在拔尖創新人才的早期培養方面作貢獻。

媒體報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1) [中國教師報]踐行教育家精神,著力人才培養
2) [香港新聞網]香港校長考察交流團赴韶關賞秋韻看發展
3) [人民網]第二屆“為國育才”香港中小學校長北京交流考察活動舉行
4) [南方Plus]香港校長考察交流團赴韶關賞秋韻看發展
5) [廣州日報新花城]共賞粵北秋色話家國,香港校長“韶關築夢”情愈濃
6) [RTHK]奮發時刻 擇升之路2.0 嘉賓: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博士
7) [疁城和風]“情系中國夢 同結嘉香緣”——嘉定師生香港訪學交流活動圓滿舉辦
8) [文匯報]【師說新語】師生關係良好是教育成功關鍵
9) [郭明雪名師工作室]【師說新語】師生關係良好是教育成功關鍵
10) [薛城教育工委]香港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一行來薛考察
11) [ Kowloon Post 龍週]國慶日升國旗 學校升旗隊是如何「煉成」的?
12) [文匯報]950港校與內地校組3096對姊妹校
13) [台兒莊統一戰線]香港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到台兒莊區參訪交流
14) [棗莊市台兒莊古城學校]同心同行互通互融——香港創知中學與台兒莊區中小學交流座談會在台兒莊古城學校舉行
15) [魚尾]魯港攜手 共築教育橋樑|香港代表團蒞臨我校深入交流
16) [紫荊雜誌]康淑敏、黃晶榕:語言意識形態視域下的香港語言教育政策和實踐
17) [無線新聞]【開學日】學生新學年有不同心情 有學校指會加強情緒支援
18) [am730]開學|內地學童來港插班 校長:無內地生許多學校會裁員
19) [有線新聞]開學日|不少內地學童插班 高才家長:從小讓她學英文 有校長指可紓緩近年收生壓力
20) [商業電台]高才通子女隨父母來港就學 認為香港讀書模式較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