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信報]推動港師北上就業

2022-12-24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二十大報告》中提出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援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促進民心相通最有效的策略是讓兩地人民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自然交往。就教育而言,推動更多香港年輕人北上當教師是促進特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重要舉措。惟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粵港兩地政府消除以下的政策障礙:

其一,北上港師的資格認可。根據現有政策,受過香港師訓,擁有學位教師教育文憑(PGDE)者,可以合資格到大灣區開辦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課程的港澳子弟學校當教師,惟目前這類學校只有四所(深圳香港培僑書院龍華信義學校、廣州暨大港人子弟學校、東莞暨大港人子弟學校、廣州南沙民心港人子弟學校)。如要在內地其他公立學校當教師,還要過三關,包括:普通話水平測試、教師資格筆試和教師資格面試,才能取得「內地教師資格證」。這對港師而言,既陌生又缺乏培訓機會,挑戰很大。因此,要吸引港師北上就業,兩地政府須優先處理好「師資認可」問題。

其二,北上港師的年資認可。香港現行的教師薪級制度,是由本地學校「認可教學經驗」及「對等薪點」方法計算的。惟在外地或內地從事教學工作所累積的教學年資並未被特區政府認可。換言之,當在內地學校工作的港師有一天想返回香港學校就業時,將直接影響他們在香港學校所能取得的薪金及對應的公積金或強積金僱主供款額,造成財務上無法彌補的損失。因此,特區政府須先解決此政策障礙,消除港師北上就業的後顧之憂。

其三,北上港師的普通話要求。根據國家政策,內地所有教師必須通過「普通話水平測試」,這是一套由國家語委、國家教委和廣播電影電視部聯合發布的一項語言考試制度,其形式為口試,內容包括字、詞、短文朗讀和命題講話。總分為100分,分三級六等。申請語文學科教師資格的考生,普通話考試成績須達到二級甲等(87分)為合格;申請其他學科教師資格的考生,普通話考試成績須達到二級乙等(80分)即為合格。惟這對大部分土生土長的港師而言,確實不容易過關。因此,建議內地相關教育部門設立寬限期或過渡期,讓北上就業的港師可透過在崗培訓的方式,持續提升自身的普通話水平。這樣,將擴大有資格北上就業的港師群組。

對港師而言,北上就業能夠得到內地學校提供免費食宿,並享有另類的生活體驗,惟這些生活層面的誘因都不足以讓港師下定決心北上就業。關鍵還是兩地政府需要從政策層面打破港師資格認可、年資認可和普通話要求等限制。與此同時,要多宣講,讓港師更多了解大灣區學校的情況、稅務安排和勞工福利。這樣,才能增強港師北上就業,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的動力。

媒體報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81) [明報]初中公經社科教局發教材 涵公民權利、基本法、國安觀
182) [星島日報]對「中史列為高中必修科」的看法
183) [RTHK 自由風自由PHONE]教局列公社科22個內地考察行程 中五生優先
184) [星島日報]公民科內地考察1天團捱批
185) [明報]公民科內地考察 首團4月出發 22路線全廣東遊 教局:具理據缺席須申請
186) [晴報]公社科考察團涉22粵行程 新增多個1天團 包括參觀東江縱隊紀念館
187) [教育家] 2023年1月 創刊號 (推行國教宜情理兼備 全方位推行國安教育 P.17)
188) [體路]【學界排球精英賽】冷風四吹!創知反勝鄧肇堅晉8強 聖伯多祿決勝局「刁時」挫筲官
189) [信報]推動港師北上就業
190) [無線新聞]時事多面睇 青年發展藍圖
191) [友好協進會]友好協進會向基層家庭、同鄉社團、機構和學校派送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門票
192) [Now新聞]【時事全方位】學校國教KPI
193) [無線新聞]教育局公布教師專業操守指引 學界指部分要求較抽象倡進一步說明
194) [晴報]師生每日快測不變 教育界支持
195) [文匯報]中學生悟和平與幸福得來不易
196) [大公文匯]特寫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
197) [星島日報]學界悼念南京大屠殺85周年
198) [華南師大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第九屆全國教育教材語言研討會暨第四屆港澳青少年教育與發展高端論壇成功舉辦
199) [多間傳媒機構]創知中學舉辦“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先生追悼會”
200) [香港華夏教育機構]2021/22學年優秀班主任及優秀教學獎頒獎典禮暨香港教育研究交流中心成立二十週年誌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