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乘政策東風 築教育樞紐
2025-09-19
黃晶榕 創知中學校長 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的戰略目標。行政長官李家超在前日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教育局將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學生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持學生簽證的非本地學生」,正是對國家戰略的積極響應與創造性落實。這不僅是香港教育制度的突破性改革,更是推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服務國家人才戰略的關鍵舉措,其深遠意義值得充分肯定。
強化對外教育交流門戶功能
首先,此政策契合國家對香港「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的定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香港發揮人才集聚優勢,而香港與內地高校簽署的《香港與內地高等學校關於進一步深化交流與合作的意向書》及其後兩地相關的教育政策文件亦強調「支持香港吸引國際優秀學生」。此次試點政策通過擴容非本地生招生規模,直接對接國家「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戰略,為香港注入國際化教育資源,強化其作為國家對外教育交流門戶的功能。
從教育產業發展角度觀之,此舉將激活香港教育生態的產業化升級。政策通過擴大直資學校招生自主權,創造「學生自資入讀」的新模式,既能緩解公立學校資源壓力,又可形成教育服務貿易的新增長點。參考英國「教育出口」年產值逾260億英鎊的經驗,香港憑藉中西文化交融的獨特優勢,完全有潛力培育出輻射亞太區的國際教育產業鏈。
更重要的是,此政策將構建「育才—匯才—留才」的良性循環。國際研究表明,早期教育階段是人才扎根的關鍵期。允許非本地學生從基礎教育階段融入香港,相當於為未來高端人才儲備提供「早期培育土壤」。這些學生將來既可通過「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成為本地勞動力,亦可作為香港教育的「國際使者」來增強城市軟實力。
此改革亦體現「一國兩制」下香港教育的制度創新。直資學校本就具備靈活的課程設置與收生機制(據香港法例第279章《教育條例》),此次試點政策將進一步釋放其國際化潛力:一方面通過「班級數目與人數雙擴容」提升規模效應,另一方面透過「自資模式」確保財政可持續性。這種設計既尊重市場規律亦兼顧了公共屬性。
完善「留學香港」措施
當然,政策落地需配套細化措施。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需建立非本地生學額比例上限機制,以防擠佔本地生資源,並完善跨文化輔導體系以促進社會融合,同時加強與東南亞、「一帶一路」國家的招生合作以實現生源多元化。但總體而言,此政策無疑是香港教育國際化進程的重要里程碑。
教育是培育未來棟樑的關鍵投資。今年施政報告提出的這項試點政策,既呼應國家「教育強國」的宏圖,亦發揮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當香港的課堂匯聚更多元的文化視野,當校園成為國際人才的孵化器,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教育產業的繁榮,更是一個為國家現代化進程貢獻動能的國際人才樞紐的崛起。此舉值得香港全社會支持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