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新聞]抗戰精神之光|《抗戰精神之光——照亮過去,指引未來》——伍哲鋮
2025-09-16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日前恢弘的閱兵儀式,是否也讓你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靜?儀式之外,那段深刻入骨的民族苦難與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詩,更需被永遠銘記與傳承。為此,點新聞「學生園地」早前開啟「抗戰精神之光」主題徵稿,今日刊發的是來自創知中學6A伍哲鋮的佳作《抗戰精神之光——照亮過去,指引未來》,讓我們一同重溫崢嶸歲月,珍視來之不易的和平。這十四年長夜的深邃之所以能被我們坦然丈量,正因為有一道道微光照出黑暗的輪廓,在其間倔強地閃爍。
《抗戰精神之光——照亮過去,指引未來》
創知中學 6A 伍哲鋮
劍鋒之上是大國尊嚴,炮火射程內是和平真理。抗戰精神從未褪色,已在資訊化時代煥發新生。
自20世紀中葉互聯網時代的萌芽到如今我們邁向21世紀中葉,中國軍隊完成了從傳統戰爭模式向無人化、網絡化發展的深刻改革,真正實現了由鋼鐵之軍向智慧強軍的跨越。
在最近盛大的閱兵儀式中,海量尖端裝備層出不窮:東風-61、紅旗-29、東風-5C、驚雷-1、長劍-1000……這些名稱不僅標誌着技術飛躍,更代表着國家安全的堅實屏障。
此次閱兵後,許多「老軍盲」變成了新軍迷,不少老軍迷則成了「新軍盲」——而這正是我國軍隊自2017年深遠軍改後快速成長的最佳證明。
有人曾問:「發展如此多新裝備,真的有必要嗎?」這一問題引我深思,直到一系列數字湧入腦海:「731」、「1213」、「5098」——
這些令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無法忘懷的數字,再次鐫刻進我的意識深處。它們記錄了中華民族最深的苦難,也見證了侵略者最野蠻的暴行。
14年抗戰,中國軍民傷亡超過3500萬人,損失財產及戰爭消耗達5700餘億美元。這些冰冷數字背後,是熱血的流淌和生命的消逝。
歷史的教訓無言卻深刻:「落後就要挨打。」近代以後中國反侵略戰爭屢屢失敗,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民族內部軟弱渙散,孫中山先生曾無奈地感慨:「中國雖四萬萬之眾,實等於一盤散沙。」
面對亡國滅種的危機,中華民族爆發了空前力量。在中國共產黨倡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四萬萬同胞團結起來,匯成浩浩蕩蕩的抗日洪流。
這種精神體現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中。母親送兒上戰場,妻子送郎打東洋,台港澳同胞捐款捐物,海外華僑認購國債、回國參戰。
這種精神體現在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中。東北抗聯八名女戰士為掩護大部隊突圍,集體沉江殉國;楊靖宇將軍在冰天雪地中戰至最後一刻。
這種精神體現在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八路軍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展現中國軍人血性。
這種精神體現在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中。毛澤東《論持久戰》指明了抗戰方向,敵後軍民開展大生產運動,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九三閱兵後,艾躍進教授的警言不斷在我腦中回響:「尊嚴只在劍鋒之上,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之內。」這句話深刻揭示了國際關係的現實本質。
抗戰歷史告訴我們:能戰方能止戰,準備打才可能不必打。沒有強大的國防力量,就沒有國家的安全保障;沒有先進的軍事裝備,就沒有民族的尊嚴地位。
今天的人民軍隊已經發展成為一支資訊化、無人化、智慧化的強大力量。從東風系列導彈到隱形戰機,從航母艦隊到太空武器,我們不再依靠「血肉長城」來抵禦外侮。
但抗戰精神的核心價值從未改變。它從戰火中誕生,在和平時期升華,成為我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民族復興的強大精神動力。
偉大抗戰精神雖然形成於革命戰爭年代,但具有超越時空的恒久價值。它不僅是取得抗戰勝利的重要法寶,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在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就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抗戰精神體現了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堅定信念、不屈意志、高尚氣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鮮活教材。
在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就要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愛國主義旗幟下的大團結、大聯合,既是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的首要前提,也是實現民族復興的重要保證。
在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就要保持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面對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我們要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抗戰精神之光照亮過去,也指引未來。
它告訴我們「戰爭就要死人」,必須珍惜和維護來之不易的和平環境;它提醒我們「鬥爭才能勝利」,面對挑釁不能退讓,只有針鋒相對才能保證國家安全。
從白山黑水到天涯海角,從戰火紛飛到和平發展,抗戰精神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
這種精神既是歷史的,也是當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它在我們邁向偉大復興的征程中,煥發着永恒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