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黃晶榕博士:一本不看不行的《國家相冊》
2021-10-13

筆者為創知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日前,筆者有幸到香港中央圖書館出席“光影記憶•百年風華——《國家相冊》大型圖片典藏展”開幕禮和同名圖書首發儀式。活動雖已結束,但當天所展覽的226幀照片已由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分成八個篇章(艱難的求索、火熱的歲月、浩蕩的春風、知識的力量、自然的交響、文化的滋養、生活的變遷、澎湃的香江),輯錄成書。
照片無言,歲月有聲。厚重的“國家相冊”,都是來自普通的“人民故事”。據主辦單位介紹,《國家相冊》是以我國百年時空敘事,以愛國主義為主題主線,聚焦普通人的境遇,用微鏡頭折射大背景,用小故事講述大時代,展現民族復興和時代奮鬥中家國命運變遷。每一幀照片都非常珍貴,是從新華社中國照片檔案館1000多萬幀館藏照片中精心挑選出來的歷史圖片,其中不少是鮮為人知的歷史畫面。
猶記得詩仙李白在《蜀道難》一詩中寫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惟就在這麼艱難的環境下,有一幀照片記錄了1954年,修築川藏公路的解放軍在怒江兩岸懸崖陡壁上闢山築路的情景——只見一條幼小的鋼絲橫釘在萬丈懸崖上,一排頭戴布帽、身穿布衣和布鞋,手握鐵錘或鐵鏟的年輕戰士,僅用一條幼繩一端綁著自己的腰部,一端繫在鋼絲上作為安全帶,毫不畏懼地緊貼著峭壁、屈曲在石隙中,使勁地擊碎岩石、開鑿道路。最終,僅用四年半時間,打通了2150公里的川藏公路,使西藏各族人民世世代代被高原隔絕的歷史劃上了句號。而為築路犧牲的3000多名戰士,則化為一路上永恆的里程樁。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戰士們把自己寶貴的生命豁出去,冒死做這種事?那肯定是出於對黨的忠誠、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擔當,這種大無畏的精神和可歌可泣的表現,震撼人心!
又有一幀照片,記錄了1952年,當年我國的文盲率超過八成,為了改變這種困局,“速成識字法”發明者祁建華在行軍中教導解放軍戰士學習注音字母。戰士們的背包上都貼上注音字母,邊行軍邊學習。就是在這麼艱難的條件下,戰士們逐步掌握了文化知識,承傳了中華文明,為共和國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此情此景,怎不叫人動容?
革命先烈陳毅元帥曾經說過:“歷史當作縱橫談,千古裁剪可喻今。”可見歷史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讀史使人明智,就是要從歷史中吸取經驗教訓,把理解歷史當作把握人生的一把鑰匙。遺憾的是港英殖民統治至今,普遍香港人都缺乏歷史認識,更談不上歷史感。師生要是有機會閱讀這本畫冊,便能回到“歷史現場”,感受個體與國家命運的密不可分,讓刻印在絕大部分中國人心中的集體記憶呈現在自己眼前,並在知史明史中凝望未來,在愛黨愛國中凱歌前行,以青春之我,奮鬥之我,為“一國兩制”和“民族復興”引吭高歌。
《國家相冊》是人民的故事,是歷史的畫冊,是時代的經典,也是當今香港學校推動國民教育不看不行的好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