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

[贵阳晚报] 山海牵手 两地桃李芬芳

2017-06-28

資料來源:贵阳晚报:山海牵手 两地桃李芬芳

  “她们翩翩起舞盛装相迎,麻衣上的鸟兽展翅欲飞,周身华丽的白银饰品,只有欧洲小说中皇家贵族才能媲美——这种装扮来自贵州苗族,他们是祖国56个民族之一……”

  这是2016年,香港两所中小学第一次组织学生赴黔交流时,在感受了黔中壮美山川、璀璨民族文化后,以《我眼中的贵州》为题写下的游记。同年,贵州两所中小学也相继回访香港,站在全球的金融制高点上,感受国际教育、放眼世界。

  2015年,8位贵州省政协驻港委员决定为黔港两地进行一次双向教育“帮扶”改革,改变对贵州传统的资金助学、改变港校说教式“爱国”思路,推动黔港两地 “缔结姊妹学校”,尝试两地教育共融发展。而这一举动迅速影响到澳门、台湾,才一年时间,两岸四地姊妹学校从4所扩大到28所,正计划长期往来交流。

  “原本刻板的课堂,被香港老师‘演活了’”

  A 这堂历史课 贵州娃开了眼

  4月底,贵阳十八中的40名初中生,乘坐直飞香港的航班到港。在飞机穿过云层下降时,窗外万家灯火,像繁星点点落在地上。贵州少年再也按捺不住激动,机舱里的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飞机在香港国际机场落地。

  刘亦欢、刘亦乐两姐妹是第一次感受港校的课堂,她们被分到香港劳工子弟中学同一间教室,两人身高相同、外貌一样,引来不少好奇的目光。亦欢被劳校同学的热情刷红了脸,拉一拉妹妹衣角。“我叫刘亦乐,是妹妹,她是姐姐刘亦欢,我们来自贵阳十八中。”亦乐的声音有点颤,同样显得紧张。

  劳校的每间教室不过40名学生,彩色的墙面挂满了学生学习、劳动、娱乐的照片,照片上进行过手工PS文字注解,“敬业的环卫工人”、“XXX,你好靓”……墙面显得凌乱,却让整个教室充满温度。

  站在讲台上的男老师姓黎,穿着蓝衬衫、牛仔裤,戴着大框眼镜,一副知识青年模样。一笑露出4颗洁白的牙,立刻就变成了男版“阿拉蕾”,富有喜感。

  这是一堂讲解1946年至1991年,资本主义美国和社会主义苏联因意识形态分歧长期冷战的历史课。在PPT里展示的两幅漫画,是两国漫画家相互攻击对方企图占领全球的画作。黎老师用粤语授课,突然目光注意到一脸茫然的贵州姐妹,他用手一下捂住嘴又慢慢打开:“Oh,I’m sorry。”当场引来一阵笑声。

  黎老师的普通话并不出色,但一点不影响他活泼的教学特点。他爱与学生互动,亦欢、亦乐回答提问的声音很小,不过总能看到老师有力地竖起大拇指,高分贝喊出“Yeah”、“Good”,以增强她们的自信心。

  想象中刻板的历史课,上半场被黎老师“演”活了,下半场他把时间交给了学生。

  这堂历史课,教学过程不过20分钟,后来的时间就变成了“美术课”。学生要扮演苏联漫画家,分小组设计一幅攻击美国的漫画向世界宣播。

  水彩笔是劳校学生必备的学习用具,历史课、地理课、语文课都会有画画的环节。亦欢、亦乐感到不可思议,她们从没有在美术课之外,带过彩笔到学校。

  15分钟的设计,10分钟由学生表达创作意图,设计小组鼓励亦欢作为代表发言。亦欢面带笑容,落落大方地走上讲台,手里拿的这幅画,是一幅特殊的美国国旗,国旗的红色条纹在不断蔓延缠绕着地球。

  “红条纹缠满了地球,就能表达出美国的野心。”亦欢的发言,语句顿挫有力,无比自信。发言结束,正好下课铃响起,亦欢成了整堂课的开头与结尾。

  “香港的课堂是活泼、富有想象力的,能够感染到我们的学生。”南明区教育局副局长穆仕梅坐在教室后排,对劳校的课堂赞不绝口。

  “我们相互取长补短嘛。”谦虚的劳校副校长邓耀南坐在穆仕梅身边,他去年到贵阳十八中交流,相比香港的开放式课堂,他用“扎实”来注解贵州的基础教育。

  “友谊似常青树,希望年年花开”

  B 来往频繁 两地学校成“姊妹”

  密集的购物中心贯穿整条弥敦道,专线小巴在新旧楼宇间通宵行驶——旺角,处处展现着香港都市的繁华与活力。

  紧邻旺角的何文田,与旺角的繁华截然不同。这里摒弃喧闹,成为香港基础教育的其中一处集中区域,与贵阳十八中缔结为姊妹学校的香港劳工子弟中学,就坐落在何文田的主道上。

  劳校的校舍不大,延续着香港节约用地四方楼的老式建筑特点。晨光透过天井照进操场,与学生的笑容辉映,更显育人之地蓬勃的朝气。

  劳校是创办于1946年的老校,原名旺角劳工子弟学校,建立初期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时工人子弟严重失学的问题,由社会各界爱国人士发起捐赠组建。“1949年,我们就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劳校副校长邓耀南为之自豪。他说,那时,除了劳校在内的5所学校外,香港其他学校还挂了几十年的米字旗。“68年坚持升国旗,劳校有着爱国情怀。”

  2015年,程燕、王绍尔、苏丽珍等8位贵州省政协驻港委员提出黔港两地缔结姊妹学校的建议。“带学生到贵州去看看祖国。”委员王绍尔不是贵州人,却一直关注、帮助贵州发展,他向母校劳工子弟中学发出邀请,正中他们的“爱国情怀”。

  第二年,在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的支持下,香港路德会圣马太学校和贵阳环西小学、香港劳工子弟中学和贵阳环西小学和贵阳十八中结为“姊妹”,在程燕等人建立的“香港贵州文化交流基金”资助下,双方开始往来进行教育交流。

  “凿洞过深山,架桥通天下”。邓耀南普通话不流利,慢吞吞吐露出这10个字总结贵州发展。

  一方端砚、一张宣纸、一支毛笔,展现祖国文化;一首唐诗、一段音律、一支民舞,穿越千年中华……环西小学的课外活动,让香港路德会圣马太学校师生大开眼界。“这是意外的收获,我们总想让香港学生认知祖国,这不正是在贵州感受祖国文化和发展。”圣马太校长杨佩玲当时这样说。

  一周的交流时间短暂,返港这天,贵阳晴空万里,在贵阳国际机场,香港路德会圣马太学校一名小男孩问程燕:“贵阳会不会突然刮台风航班取消,让我们多呆一天。”男孩话语很天真,却让程燕感受到,黔港两地交流从中小学生做起是正确的。

  “绿绿的山,清清的水,鸟儿山间飞!蓝蓝的天,风儿吹,山花那么美……神奇的苗族哟,美丽的高过河”、“贵州,一个多民族共居的省份”、“四种地貌: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

  这次交流活动结束,程燕把所有人拍的照片收集起来,配上高山流水的歌曲,简单而有力的介绍,制作成一张名为“贵州多彩,爱上贵州”的光盘,作为贵州向港校推介“缔结姊妹学校”活动的宣传名片,又促成了黔港两地十多所学校结为了“姊妹”。

  在签约仪式上,程燕说:“友谊似常青树,希望年年花开。”

  “有了联系就有了感情牵挂”

  C教育交流 结出友谊之花

  中午,黔港两地学生坐满了劳校的休息室,谈两地生活、喜爱的书籍、喜欢的运动。杨佳慧被三个劳校同学包围着,正拿出手机给他们翻看贵州的美景。随后,他们互留了联系方式。

  有了联系,就有了感情牵挂。

  2017年的春节,劳校学生吴耀文一家就是在贵州过的。

  去年,劳校访问贵阳十八中时,吴耀文就对贵州印象深刻。他擅长油画,回港后,他将记忆里的黄果树瀑布、青岩古墙深巷、西江苗家女子留于纸上,勾起一家人说走就走的念头。春节前,吴耀文联系贵阳十八中的伙伴,请他帮忙规划三天旅游行程。春节前一天,一家飞抵贵阳,再次感受贵州的山川与人文,虽然对贵州湿冷的天气准备不足,但年味十足的贵州之行,让他们的收获远超遗憾。

  同样是今年春节,香港路德会圣马太学校王蕊心和父母在香港机场等候贵阳的航班,她邀请贵阳小伙伴顾佳琪一家三口来港旅游。两个相隔千里的家庭,因为孩子的相互交流,建立起了长久的联系。

  “他们将成为两座城市的‘宣传员’、‘代言人’。”程燕说,这是她们发起缔结姊妹学校之前,没有想到的意外收获。程燕谈起了这次教育“帮扶”改革。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到港的贵州商人开始回馈家乡,其中一项关注点就是家乡的教育。“我们援建了很多学校,出资帮助山区学子。”时隔20年,贵州教育设施基本完善,旅港的贵州人想以另一种方式帮助贵州教育,让家乡师生到香港感受前沿教育、多元文化,打开世界视野。而作为第二故乡的香港,港校说教式的“爱国”显得缥缈,带学生到内地亲自触摸一下祖国的壮美与伟大,这才真正地接地气。

  “我们希望这样的交流是感动、影响对方的,而不只是局限于参观、听报告,是需要走进对方的课室、对方的家庭去学习体验,去交心、交朋友。”程燕说,她们的思想落地后,影响到澳门、台湾。今年,两岸四地已经有28所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并且计划进行长期往来交流。

  除了教育共融发展外,他们还看到两岸四地的学生在发挥着旅游、商品、文化等各方面的互相推介作用,可能还会产生想不到的蝴蝶效应。

  贵阳十八中旅港交流活动,在劳动节前圆满结束。刘亦欢姐妹最大的感概是香港楼太密、人太多,逛街也像排队,而这正是香港繁荣的象征之一。程燕、王绍尔等8位委员想过,香港的街景也应该让贵州大山里的孩子看看,见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链接

  图书馆的“借书榜”

  劳校的图书馆和自习室仅仅是一门之隔。在图书馆的门口,张贴着每个月都要更新一次的"借书榜"。哪个班级、那个同学借书阅读的次数最多,从榜单上清晰可见。

  而这,正是香港鼓励阅读、鼓励终身学习的一个缩影。随着社会从"工业化"向"信息化"转变,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也在向以知识为主的经济进行转变,新知识不断涌现,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学科课程、校园以内。1998年至2010年,香港进入了终身学习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在繁华的铜锣湾商圈中,座落着香港最大的图书馆--中央图书馆。高12层、占地9000多平方米。持有香港居民身份证的市民,只要携一份住址证明便可以在任何一间图书馆办理借书。据统计,香港每20万人就拥有一间图书馆,全港共有82间公共图书馆以及111个图书馆服务点。

  走在街上,香港市民几乎都行色匆匆。特别是在早晨的上班高峰,地铁站内通常都是一路带着小跑的人。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中,香港人的工作压力、生存压力也不容忽视。在地铁扶梯上,人们会自觉地靠右侧站立,以方便赶时间的人从左侧"超车"。

  此行所遇见的不少香港朋友,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终身学习计划"。地铁车厢内经常能看到"Life in learning"的标语。政府也对此出台了许多扶持政策,无论是在职的,还是失业的人士,只要完成相关的学业,就能获得政府提供的助学金。

  所以,如果你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捧着书本走在校园里,绝对不要吃惊,在香港这是很平常的一幕。

 ●教育交流

  两地师生 共赴“盆菜宴”

  4月28日,是贵阳十八中旅港交流活动的最后一天。这天下午放学后,在香港劳工子弟学校操场上举行了一场"盆菜"宴,来为这次旅港交流活动作结。

  盆菜是香港新界地区的传统饮食习俗。荤素各道逐一烹制好的美味,一层层码放到锅里。一般都会包括萝卜、枝竹、鱿鱼、猪皮、冬菇、鸡、鲮鱼球和炆猪肉。不少盆菜还有大虾、发菜、蠔豉、鳝乾等。当中炆猪肉是整个盆菜的精粹所在,也是最需要花工夫制作的。

  盆菜的食物会按一定的次序一层叠一层地由上至下排好。上层会放些较名贵和需要先吃的东西,例如鸡及大虾;最下层则放些容易吸收汁液的材料,例如猪皮和萝卜。吃盆菜的时候,会由上至下逐层逐层吃下去。

  虽然在很多香港电影里面都能看到盆菜宴,但对于笔者而言确实第一次亲自体验,而透过盆菜这一饮食习俗,也能让我们更加深入地领略香港特有文化。港区贵州省政协委员吉尔昶先生,一边给记者讲解盆菜的渊源,一边招呼着同桌的孩子们吃菜。

  港区的贵州政协委员、贵州省委统战部一行人员悉数参与了这场“盆菜”宴。澳门科技大学副校长专程从澳门过来,为贵阳十八中、劳校的学生们打气,鼓励他们考上一个好的大学。

  席间,劳校的老师、同学们还组织两地学生玩"bingo"游戏。每个学生都会得到一张写满与会嘉宾名字的卡片,台上将逐一请嘉宾从摇奖箱中抽取一张写有嘉宾名字的小纸条。如果学生手上的卡片上横、纵、斜三线当中有嘉宾名字已经全部都念到,则视为“binggo”中奖了。

  为期一周的交流活动即将落幕了,但黔港两地教育方面的交流和互动远远没有结束。贵阳的中学生,记住了香港的大屿山、香港大学、海洋公园,而劳校的同学们,也了解了雷山千户苗寨、侗族大歌和大瀑布。

  ●述评

  用“心”助家乡

  上世纪90年代,早期旅港的贵州人在助力家乡发展时,就将目光投在了招商引资入黔和帮扶贵州教育两大重点问题上。

  从贵州发展的历程来看,这个时期,贵州的经济和教育都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旅港贵州人这时对山区教育的捐资助学,在一定程度上将一批寒门学子带出大山又反哺家乡,为贵州经济发展建设贡献了宝贵力量。

  20多年来,这样的良性循环,让贵州经济与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贵州学生享受着9年免费义务教育,乡村学校有了多媒体教室,但旅港贵州人并未停止帮助家乡教育的脚步。

  2015年,住港的贵州省政协委员集体呼吁黔港加强文化教育交流,两地缔结姊妹学校;2016年,经省委统战部、省教育厅积极推动,两地4所学校往来交流有了“初体验”;2017年,活动受到广泛关注和肯定,港澳台共28所学校缔结为姊妹学校,将进行长期的教育共融学习交流活动。

  驻港省政协委员程燕说,她希望这样的交流是长期的,相互影响的。从她的话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旅港的贵州人是在用“心”和“智”帮助家乡。

媒體報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721) [大公報] 我不怕輸 (中五甲 李美英)
722) 應屆畢業生香曉穎同學榮獲「2017年多元卓越獎學金」
723) [大公報] 黃晶榕:港教育應配合國策
724) [大公報] 勞工子弟中學看《建軍大業》 感激革命先烈
725) [贵阳晚报] 山海牵手 两地桃李芬芳
726) [人民政協網] 沪港中学校长交流合作20年间的点滴记忆
727) [人民日報海外版] 香港各界以各种方式表示:决不能让辱国者进立法会
728) [文匯網訊] 香港各界:決不能讓辱國者進立法會
729) [大公報] 教界人士愤怒痛斥梁游“宣独”辱华教坏下一代
730) [人民日報海外版] 滬港中學校長論壇在上海舉行
731) [立場新聞] 人民日報海外版:決不能讓辱國者梁頌恆游蕙禎進立法會
732) [新華港澳台] 一個研習班的20年:與香港特區共同成長
733) [中新網] 走过20年香港中学校长盼与内地共享发展
734) [東方日報] 40機構當「護花使者」回收重植
735) 《我的太空夢》-全港中小學徵文比賽
736) [明報] 勞校推廣讀名著 TSA進步明顯
737) [星島日報] 直資校加學費最多達兩成
738) [香港01] 從英中到中中 少女堅持藝術體操之路
739) [大公報] 勞校女戰勝血癌考獲28分
740) [文匯報] 校園放大鏡:勞校畢業禮 余濟美主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