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匯報]【師說新語】推廣家訪策略 讓教育更有溫度
2025-02-10
2020年中央印發了《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明確要求落實中小學教師家訪制度,將家校聯繫情況納入教師考核,指出教師家訪在強化一線學生工作方面的重要作用。
然而,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現代化社交媒體、通訊科技的迅速普及,工作與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不少人認為教師對學生家訪時間成本大、效率低,似乎沒有必要,筆者認為其實不然。
在人與人面對面交流日益減少,社會對孩子的教育空前重視的今天,家訪作為傳統的教育輔助手段在今天顯得尤其寶貴。誠如南京師範大學虞永平教授所言:了解孩子是做一個好教師的前提。家訪的意義就在於更立體地了解學生的生活狀態、環境和文化背景。
首先,家訪能有效拉近家校之間的距離,促進雙方合作。孩子的成長,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綜合成果,惟現代家庭雙職工多,家長與教師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實在不多,家訪能很大程度上彌補此不足。教師與家長一次面對面的真誠交流,家長能感受到學校的溫度和教師對自己孩子的關心,這勝過無數次社交媒體的聯繫。這種溫度和關心能轉化為家長更配合學校政策,共同推動學生全面成長和進步的動力。
讓「掉隊」學生重拾信心
其次,家訪能使學生感到被關愛,從而轉化成學習動力。在筆者的執教生涯中,曾經遇到一名中四學生,他整體的學業成績不錯,唯獨數學總是不合格。通過家訪,筆者得知該學生在初中時曾有一段不好的經歷,他的一位數學科老師對他的不當處理方式讓他反感,從此他便對數學產生厭惡之情,結果數學成績一落千丈。
知道緣由後,筆者持續對這位學生進行開導,並鼓勵他樹立考進「港三大」的目標和規劃學習計劃。此後,該學生逐步改變對數學的看法,並重拾對數學的興趣和信心,結果在公開考試中考獲全科優異的成績,最終順利入讀香港科技大學。
無疑,在香港當前急促的生活節奏下,教師要撥冗家訪實在不容易,但也並非不可能。家訪要講究效率與效果,家訪對象就要有目的性和選擇性,建議教師配合教育需要,優先選擇個別有負面情緒或者不良行為反覆出現的學生作為家訪對象,以便更立體了解相關學生行為背後的緣由和狀態,這樣才能對症下藥,協助學生改進。
家訪並非「告狀」
這裏特別提及,教師要避免把家訪當作向家長「告狀」的機會,而是要帶着「一個都不能少」的教育信念,積極爭取機會與家長真誠溝通,合力教育好學生。對於學生表現好的方面,教師更要在家訪中主動反映和肯定學生的表現,這樣,將使學生和家長對教師家訪不至於產生負面的感覺。
簡括而言,家訪能使抽象和生硬的教育理念變得更具體和更鮮活;家訪也能傳遞學校對學生的愛,使教育變得更有溫度。這樣,學生被教師改變的機會便更大。
●黃晶榕博士 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華南師範大學港澳青少年教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