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聯招競爭加劇|雙非學童部分報內地補習社密集訓練 中學校長籲本港大學收生多考慮非學術成就
2025-08-18
【 雙非 / DSE / JUPAS / 文憑試 / 聯招 / 大學學位 】今年有逾1.8萬名雙非學童年屆升讀大學年齡,可與本地生競爭大學資助學額。近年部分學生選擇就讀內地補習社,有中學校長認為密集式訓練或有助取得好成績,但強調應全人發展,建議大學取錄時考慮更多非學術成就。
逾1.8萬適齡雙非童 可與本地生爭入8大
雙非嬰兒問題在2000年代困擾本港,不少內地人來港產子,為求孩子能取得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自2013年本港採「零雙非」政策、即停止非本地孕婦在港產子,但雙非遺留影響仍未消除。
根據政府統計處數字,今年有多達18,816名年滿18歲的雙非兒童,他們在2007年出生,今年升讀大學,人數佔同年在港出生兒童逾四分之一;而去年年滿18歲的雙非兒童則有16,044人。
翻查網上資料,過去雙非童亦符合資格報考港澳台僑聯招,以入讀內地大學,相關香港考生人數在去年急增,由5,097人增至8189人,今年再增至9,805人。
雙非學童早年衍生跨境學童現象,學生在內地居住,但因持港籍身份在港就學,近年亦有不少人在最新冒起的內地補習社就讀文憑試課程,然後循聯招入讀本地大學。
校長稱不排除能帶來好成績 但忽略全人教育
實施零雙非政策的全國政協副主席、前特首梁振英,近日亦關注明年起的未來5年,會有超過15萬名雙非學生合資格與其他本地學生競爭本港大學的資助學位,認為政府「要及早妥善處理好」。
對於雙非學童就讀補習社文憑試課程,香港直接資助學校議會主席陳狄安稱,不排除補習社密集式操練能為學生帶來好成績,但強調學生成長階段需要全人教育,近年政府和大學亦推出其他非學術的取錄計劃。他認為,大學在取錄學生時,可在擇優而錄原則下,考慮更多非學術成就,例如文憑試推行初期頗受重視的「其他學習經歷」(OLE),確保學生均衡發展。
良性競爭好事 推動本地生學習
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亦認為,學生成長階段除了學習,亦要有品德培養以及課外活動兼備,若學生只是一味學習課程內容,對學生成長而言並不夠全面。
對於內地港籍生來港會否加劇本港八大資助學額競爭,黃晶榕認為有良性競爭是好事,可推動學生更重視學習,坦言目前體制下部分學生虛耗日子,形容有更多學生加入競爭,可「令大家有啲危機感」。在未來數年適齡升讀大學的雙非學生明顯增多,他建議大學彈性收生,以減低雙非對本地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