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01]來稿|杜絕「借殼辦學」亂象 維護中學文憑試權威
2025-08-20
來稿作者:黃晶榕博士
近月來,香港社會屢次傳出內地學校透過與香港學校合作,以「借殼辦學」的方式安排內地學生來港參加香港中學文憑試(HKDSE)。這種現象不僅影響考試的公平性,更可能損害香港教育的國際聲譽。作為香港教育工作者,我們必須正視問題,並提出有效對策,確保香港中學文憑試的公正性與香港教育的品質不受衝擊。
借殼辦學衝擊本地教育聲譽
「借殼辦學」現象的出現,主要源於以下五個因素。第一,DSE的國際認可性高:HKDSE成績獲全球多國大學承認,部分內地學生希望透過此途徑升讀海外或香港高校,因此尋求「捷徑」來港應考。第二,兩地學制差異大:內地高考競爭激烈,而DSE對部分學科(如數學)的要求相對較低,使內地學生傾向選擇此考試。第三,DSE可用中文作答:HKDSE容許學生可運用中文(繁體或簡體均可)或英文作答,且成績單並不顯示考試語言,這對內地學生報讀香港或海外的高校有一定幫助。第四,監管漏洞:部分香港學校與內地機構合作,以「姊妹學校」或「課程合作」名義,變相讓內地生註冊為港校學生,從而取得DSE應考資格。第五,金錢引誘:部分香港學校追求金錢利益,透過這種「借殼合作」,賺取內地學校和家長的金錢(包括教師培訓費或學費等)。
這種做法衍生多種問題。首先,考試公平性受損:內地生可能接受針對DSE的「應試培訓」,與本地學生在備考環境上存在差異,影響成績可比性。其次,學校資源被濫用:部分合作僅為「掛名」,內地生並未真正在港就讀,卻佔用香港學校的學額及考試資源。再者,教師精力被消耗:校長及教師把精力花費在香港學校以外的經濟業務上,或多或少會影響到本地學校的辦學質素。最後,教育品質受質疑:若大量非本地考生透過非正規途徑應考,可能削弱DSE的國際公信力。
加強監管協力杜絕不法亂象
為杜絕「借殼辦學」亂象,特區政府、考評局及學校應多方合作,採取以下措施。
第一、嚴格審查學生在學資格:考評局應要求所有DSE考生提供完整的在學證明,確保他們確實於香港學校就讀至少兩年(如中五、中六)。學校需提交學生的出席記錄、校內評估成績等,證明其長期在港接受教育。若發現學生僅「掛名」而實際在內地就讀,應取消其應考資格。
第二,加強對合作辦學的監管:教育局應審查香港學校與內地機構的合作項目,確保其符合本地課程要求。若發現學校以「借殼」方式招收內地生,應暫停其參與DSE的資格,並對涉事學校進行處分。同時,可設立舉報機制,鼓勵教育界人士揭發違規行為。
第三,調整DSE報考資格規定:現行制度下,只要學生在港校註冊,即可報考DSE。建議考評局修訂規則,要求考生必須在港完成至少部分高中課程(如中四至中六),或提供在港居住及就學的證明,防止「短期掛名」應試的情況。
第四,提高公眾及業界意識:教育局和考評局應向學校及家長清楚說明DSE的報考要求,並強調違規「借殼」的後果。學校管理層亦應自律,避免為短期利益損害教育公平。
第五,加強跨境教育合作監管:若香港學校與內地機構確有合作需求,應報請兩地教育當局,透過正規管道(如「港澳子弟學校」或合辦課程)進行,並確保課程內容、教材、師資及評核符合香港標準,避免變相成為「考試移民」的漏洞。
完善制度守護教育核心價值
香港教育制度一向以公平、透明著稱,DSE的國際認可性來之不易。我們必須正視「借殼辦學」的問題,透過制度完善與嚴格執法,確保考試的公正性,維護香港教育的聲譽。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責任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守護教育的核心價值。唯有如此,才能讓香港中學文憑試繼續成為學生升學與發展的可靠途徑。
作者黃晶榕博士是創知中學校長、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文章僅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