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人文科小一課本均引毁國旗新聞 課程發展議會:內容硬 未充分結合生活
2025-03-24
【明報專訊】今年9月起,常識科被取代,小一及小四生將學習「人文科」及「科學科」,並逐年擴展至其他級。兩科的教科書近日已通過教育局評審,本報比對人文科3間書商的課本,均在小一認識國家的單元引用損毁國旗的新聞報道,教小一生勿違法;有一間書商在小四《基本法》的單元提及23條去年立法。有課程發展議會代表認為新課本內容「硬梆梆」及側重說大道理,未充分與生活結合。
明報記者 鄧佾文、黃嘉妍
此外,現代教育研究社出版的人文課本配套包括《中國地理概念工作紙》,有是非題問及「台灣島是中國面積最大的島嶼」,標準答案是「正確」;另一頁關於「中國行政區劃」,指中國疆域包括23個省,香港特區不屬任何省,及列出「台灣省」並標示台北位置。
有工作紙教「台島中國最大島嶼」
人文科3個書商、科學科5個書商的小一和小四課本已先後列入教育局適用書目表,本報收集連同分冊共32本樣書。其中3個書商兼推兩科課本,分別是教育出版社、現代教育研究社、香港教育圖書聯同聯合培進教育出版(下稱教圖聯合)。
教育局2023年推出人文科課程框架時明言開科為配合愛國主義教育,並加強國家安全元素,小一「我的祖國」單元講述國旗、國徽和國歌。3間書商的小一人文課本均列出有人侮辱國旗的新聞報道,例如教圖聯合課本引用《明報》2022年報道「坪石邨國旗被塗污盜去 警方今晨到場調查」,指行為違法(見圖)。
該書商的教師用書建議可在該單元播放愛國主義教育主題曲《我們的家》,又可在黑板畫樹及鳥巢,並解釋「國家就像一棵大樹,每個家庭都是樹上的巢。如沒大樹遮風擋雨,鳥兒就不可安穩地生活」。
小四人文科設「《基本法》與我」單元,只有教育出版社在該單元提及《基本法》第23條(《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去年3月立法,提醒學生有責任要遵守。其中兩個書商提及香港居民有選舉和被選舉權。
年宵作例 「大型活動繫社安」
教圖聯合課本設「國安與我」小欄目,如在「一起過節」課題,以維園年宵為例,指出大型活動與社會安全關係密切,提醒遵守公共秩序。
課程發展議會小學人文科課程專責委員會主席、發展科學課程專責委員會委員蔡世鴻認為,新課本未充分與生活結合,「只硬梆梆拋一些知識點出來」,與他的期望有出入。他以小一認識國家的課題為例,學生未懂討論,但認為可播放奧運奏國歌片段;教高小生時則可用負面例子,探討唱國歌時的不當行為,有何後果。
校長:國民身分認同多少源於感性
課程發展議會成員、創知中學校長黃晶榕說,現在官方以至學校課本側重講大道理,即國家政治、經濟等,甚至「國安法的紅線在哪、違法的後果」,正如人文課本列出侮辱國旗的後果,認為有其必要,但他相信學生可否產生國民身分認同或多或少源於「感性」。
黃晶榕認為教師要客觀地讓學生認識中國,「國家的好、不好,都可討論,其實沒問題。我們都教學生明辨是非,不是大人講什麼就信,現在網絡和媒體這麼豐富,怎騙人?」但他強調教師不可引導學生憎恨國家。
另外,人文科課程框架訂明小一生需學習國家地圖。3間書商均在國家地圖畫上南海「十段線」,依照中國官方標準地圖。該處領土主權及海洋劃界長年受中方關注,亦有周邊國家爭議。
教育局回覆本報稱,已就課本使用國家地圖編訂指引。黃晶榕說,料因去年有本港中學生的課本印有「九段線」國家地圖,過關時被內地海關撕走,事後教育局知道「撞板」,現已要求書商留意。教育局又稱課本非唯一教學資源,教師可運用專業知識自行編訂教材或選其他學習資源,以切合學生需要。